一、与三元里抗英斗争理解正确的是
1、三元里之战,相较于开战以来,定海之战、虎门之战,英军损失较大。即使按照中方文献的伤亡记录(传说或讹传),此战算不上一场重大胜利,更无法改变英军继续肆虐中国沿海,国家落败的结局。
2、英方统帅在拿到所需赔偿后(与三元里此战无关),6月1日英军退出了广州,开始策划进一步北上侵略计划。
3、虽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人民的抗英成果没有对战局产生大的影响,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表明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三元里抗英斗争是怎么回事
1、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发生的爱国主义事件,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爱国主义事件。
2、三元里是广州城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当时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头的民众乘势猛攻,人数越聚越多。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
3、1841年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tǎ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4、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
三、三元里抗英是怎么回事
1、1841年三元里抗英事件真相--9000中国农民对60个印度兵
2、还原一下:1841年5月29日,一小股英军窜到三元里村抢劫(一说调戏某村民的妻子,还打开家中棺木寻找隐藏的财物)。彪悍的村民们勃然大怒,认为调戏良家妇女和挖祖坟均是禽兽行为。于是,村民们奋起搏斗,击退英军。为了防止报复,群众联合起来进行斗争。
3、5月30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数千人,手持锄头、铁锹等围困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英军司令卧乌古命令英军(一个连,约60人,其实都是大部分是印度兵)出击。到达牛栏冈附近,被七八千农民团团围困(靠,1:100,就是60个霍元甲也突不出去啊!)。时大雨倾盆而下,英军因火药受潮而枪炮失灵,穿着皮靴在稻田泥泞中寸步难行。双方遂展开肉搏,但毕竟群众是未受过任何军事训练、手拿锄头的农民,虽然英勇,但最后英军在援军(2个海军燧发枪连,这种枪不怕雨水)帮助下还是逃回四方炮台(不是农民不勇敢,实在是装备太落后)三元里一仗,英军死5人(有的说法更少),伤20余人,少校毕彻(Beecher一译比彻)因病猝死(病因尚不明,怀疑受惊导致突发心脏病)。群众死约20余人,伤者不详)。有学者说英国一个连被全歼或几乎全歼,那是为了政治需要编造的。清军几万人都打不死几个英军,何况农民(请勿说清军作战不如农民勇敢,那是胡扯)!
4、此后,广州附近佛山、番禺、南海、增城、花县等县400余乡义勇数万人,赶来与三元里人民在一起,将四方炮台层层包围。(想强攻可是没有攻城武器,总不能拿着镰刀往上冲吧!)英军则缩在炮台里,等待援救。英军立即派奸细(可是中国人哦)混出重围,威胁广州知府余保纯、前去解围。余保纯就威胁地主、士绅们,让他们劝散了群众(一劝就散了,可见也不坚决)。
5、综上所述,三元里民众的抗英斗争,无疑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件,也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伟大行为。但将之演绎成了什么大捷,则脱离了当时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