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大名酒”和“老八大名酒”,两者有何不同
中国酒事中,普遍认同最具权威性的,是1952年至1989年的五届全国评酒会。评酒会评选出的名酒名单,成为老酒收藏者必知的基本常识。而这些名酒,亦是收藏界的香饽饽,有些甚至因为市场稀缺一酒难求,炒出数十万元的高价。
老八大名酒意义重大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在大连召开,彼时中国酿酒业在历经文革磨砺和阵痛后,终于看到了希望。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评委合影由于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多种香味白酒混评,以致于香气大的酒体占尽优势,最终茅台酒只能屈居第五,这样的评比结果引起国内哗然。
在第三次评酒会上,第一次按香型进行酒类评比。什么是香型?有关香型与酒的关系,并非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我们是先有了酒,然后发现了酒与酒之间香味、口感的差别,从而产生不同香型的概念。而“香型”这一专业名词的诞生,是为了评酒会评选方便。酒的原料、工艺、储存等因素导致不同地域、不同品牌的酒会产生不同风格。
如此一来,将风格各异的酒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则显得不公平。将白酒风格大略分为几个类别,这样便可以避免各种风格不同的酒相遇的场面。而这一次香型分类,也确定了中国白酒的四大香型:浓香,酱香,清香,米香。这就是常说的“四大基础香”。有了香型,酒厂申报的时候心里有数,评委评比时也有了依据。评选则显得更为专业而公平。乌龙频发的第三届评酒会然而,越来越专业的评酒会上仍然出了乌龙事件。
老牌名酒西凤酒便因为没有把握好游戏规则,在选报香型的时候“投错了娘胎”,上报了“清香型”组,结果被淘汰;而全兴大曲酒,本应上报“馨浓型”,却阴差阳错地也报成了“清香型”,以至于与名酒称号失之交臂。在这次评酒会上,由22位评审组成的白酒评酒团按色、香、味、风格四个方面品评名酒,最终评出中国八大名酒:茅台、汾酒、泸州老窖特曲酒、五粮液、古井贡酒、董酒、剑南春、洋河大曲酒。
白酒评比在此次评酒会上的历史作用是重大的,因为它统一了各种主流香型的风格描述,这种对于香型的认可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消费者选购产品的一大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清、浓、酱、米四大香型酒中,只有米香型白酒没有一个代表性品牌能够跻身中国名酒行列,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第三届评酒会后,中国的白酒业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一时间,白酒市场风起云涌,各厂家为了求生存发展、增进销量都铆足了劲。
“老八大”与“新八大”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评选的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酒、全兴大曲、茅台酒、西凤酒、汾酒、董酒,在陈年白酒收藏界俗称“老八大名酒”。老八大名酒第三届评酒会上西凤、全兴大曲落选,取而代之的则是剑南春和洋河大曲。这样的组合,则被称为“新八大名酒”。新、老八大名酒迄今仍是中国酒业之翘楚,其中不少名酒甚至一改形象,推出了华丽的高端产品——曾经的泸州老窖,如今变成了国窖1573,全兴大曲更名为水井坊,而洋河大曲则推出了以梦之蓝为代表的高端系列。
中国老八大名酒是什么
1963年在北京举行,共评出八大名酒:汾酒、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茅台酒、西凤酒、董酒。
1979年在大连举行,共评出八种名酒:茅台酒、汾酒、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酒、洋河大曲、董酒、泸州老窖特曲。
古井牌古井贡酒是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酒厂的产品。
亳州曾称亳县,古称谯陵、谯城,是曹操、华佗的故乡,汉代酿有酒品闻名著称。据《魏武集》载:曹操向汉献帝上表献过“九酝酒法”,说:“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今仅上献。”“贡酒”因而得名(古井贡酒是集团的主导产品,其渊源始于公元196年曹操将家乡亳州产的“九酝春酒”和酿造方法晋献给汉献帝刘协,自此一直作为皇室贡品。)。
据《亳州志》载:酿酒取水用的古井,是南北朝梁代大通四年(532年)的遗迹,井水清澈透明,甘甜爽口,以其酿酒尤佳,故名“古井贡酒”宋代时亳州酿酒业很发达,熙宁年间的酒课达“十万贯以上”。明代初期,怀姓商人在减店集建“公兴糟坊”以酿“减酒”闻名于世。
清代,亳州酿有众多酒品,《亳州志》载:“酒品,高粱酒俗曰大曲酒,其高者曰干酒;明流酒又名希熬,相传陈希夷先生始造故名;小药酒,用药曲蒸成,惟夏月饮之可以祛暑;福珍酒,其色红,其味甜;老酒,其香味仿佛绍兴酒;三白酒,色白味甜,糯米酿成;竹叶青、状元红、佛手露,皆高粱酒之染色者”,可见亳州酿酒业发达。1925年,城内有54家糟坊,以“三盛、在源永糟坊”著称。
新八大名酒和老八大名酒,有什么不同
首次定规,“老八大”出炉
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在北京召开,并首次制定了评酒规则,共评出国家级名酒十八种。其中白酒八种,黄酒二种,啤酒一种,葡萄酒类六种,露酒一种。其中的八大名白酒分别是:茅台、古井贡、董酒、汾酒、五粮液、西凤酒、泸州老窖、全兴大曲。由于后来评出了新八大名酒,这次评出的八大名酒便被称为“老八大”。
图片来自网络
“老八大”
这次评酒会由于各香型混瓶,香气大的酒体占尽优势,而以酱香闻名于世的茅台酒,最终屈居第五,这样的评比结果引起国内哗然。
发现没有,这几款白酒还是少了一款我们熟知的白酒——洋河。第一届评酒大会五粮液和洋河一样处于整改时期,都没赶上,第二届的时候五粮液抓住了机会并一举拿下“八大名酒”之一的称号,而洋河的历史虽然也挺悠久,但是,在经济还未发展起来的的时期,洋河面临的生产困难很多,直到第一届全国糖酒会召开之时,洋河都还没有来得及成立自己的酒厂,第二次机会也失去了,因此洋河既不在四大名酒之列,也不是老八大名酒之一。
香型评酒,重组“新八大”
由于第二次不够规范,1979年在大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的规则变得更加严谨细致,定规则为为按香型对酒类进行评比。
这次评酒会采用的白酒评规则,在中国白酒历史的作用是重大的,因为它统一了各种主流香型的风格描述,这种对于香型的认可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消费者选购产品的一大标准。
酒会上评审专家团按色、香、味、风格四个方面品评名酒,最终评出中国八大名酒:茅台、汾酒、泸州老窖特曲酒、五粮液、古井贡酒、董酒、剑南春、洋河大曲酒,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新八大”,国酒茅台重回八大名酒榜首。
”新八大“
不过这一次的评酒会发生了两个乌龙:老牌名酒西凤酒便因为没有把握好游戏规则,在选报香型的时候“投错了娘胎”,上报了“清香型”组,结果被淘汰;而全兴大曲酒,本应上报“馨浓型”,却阴差阳错地也报成了“清香型”,以至于与名酒称号失之交臂。一向鼎鼎有名的“四大白酒”,竟有两家因为报错了香型而无缘“新八大“。取代它们的,是剑南春和洋河大曲,不错,洋河终于抓住了机会。
名酒再增,成十三大
1984年,第四届评酒会召开,此前的八大名酒无悬念蝉联名酒,而这一次西凤和全兴终于一雪前耻,重新进入名酒阵营;与它们一同进入的,还有双沟大曲、黄鹤楼酒和郎酒。它们一起并称为“十三大名酒”。
由于第三届评酒会的乌龙事件,众多酒厂吃一堑长一智,申报前一早便确定自己的香型,积极进行评选申报工作,西凤、双沟大曲和全兴大曲,也终登十三大名酒宝座,名酒家族更是再添黄鹤楼、郎酒。
”十三大“
其中,不同于其他参评酒厂,突破地区名额限制后首次在国家级专家品评组面前亮相的双沟,引得众多品评专家的围观。更凭借其独特的风味赢得一致好评,历经专家品评组的层层评选之后,53°双沟大曲(大曲浓香)也终获国家名酒称号。据相关资料显示,第四届全国评酒会专家组以24字评语对双沟大曲酒体做综合点评:“色清透明、香气浓郁、风味纯正、入口绵甜、酒体醇厚、尾净余长”,也正是这24字给双沟酒体定下了高标准。
行业盛会,名酒绝唱(十七大)
1989年,第五届评酒会在合肥召开,历时10天激烈角逐,评选出第五届国家名优白酒。这次评酒会,是对我国改革开放10年来白酒行业发展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开启了今后中国白酒市场化发展的伟大征程。
这次评酒会首先对上一届评选出的13种名酒、27种优质酒进行了品质量复查,经两个组40余名评委品评复查,全部确认为合格;武陵酒和宝丰酒因质量提高晋升为金质奖。其余155个新参赛的酒样,经56轮次的编组,最后决出金质奖2枚、银质奖28枚。为此,第五届评酒会共评选出国家质量金质奖17枚,银质奖53枚。
”十七大“
然而,这个时期是上世纪80、90年代,正处改革开放后,我国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各酒企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条件下,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全国评酒会的含金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为保护“中国名酒”这一称号的权威性,国家毅然决定停办全国评酒会。
1952年“四大名酒”已成“绝唱”,是全国白酒行业不可复制的巅峰。
坊间的说法更加直接,直接说“越评越不正规,期间开始有行业潜规则了,名酒评选活动变了味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主导白酒消费,官方也没有再进行组织评选活动。行业更是盛兴“17大名酒之后,再无名酒”的说法,也有说“13大名酒之后再无名酒”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名酒不只是一个噱头,对很多酒友来说确实是一种分辨好酒与否的办法,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虽有“中国四大名酒”的说法,“中国十大名酒”的说法是不存在的,其实,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的酒企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要是现在还有评酒会,可能名酒榜也会重新洗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