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盆景的特点(川派盆景三弯九拐)

川派盆景有哪些特点

川派树桩盆景有它自己的特点。在制作上,棕丝盘扎,不露“做手”,对树木很少使用打眼钻孔、生雕硬刻的方法,虽经反复加工,却无刀劈斧削的痕迹。川派盆景力求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形神兼备的境界。而且棕丝的色彩与树皮相近,一个盆景在造型过程中也可以观赏,无须等待几年甚至十几年成型之后才观赏。这种特殊技法,既区别于岭南派的剪裁造型和上海、杭州的铅丝造型,也不同于其它艺术流派的棕丝造型。再以树干为例,四川桩景的主干雄伟高大,与主干短缩的扬州古桩相比,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四川树桩盆景的这种特色,正是云雾多、日照少、树木陡长的四川地区自然风貌的艺术再现。

川派盆景的方拐法是怎样做的

方拐法:又称汉文弯,此形与对拐相似,只是对拐的弯子呈弧形,而方拐的弯子是方的“弓”字形。流传于川西郫县、灌县、彭县、新繁等县。此型多用垂丝海棠、紫薇两个树种。蟠缚时,先在主干两侧各立小竹竿一根,再扎以横的小竹竿,扎成方格形。待嫩梢长到适当的时候,将嫩梢捆缚到方格上,并使嫩梢的转角成为直角,形成方格状的弯子。因为嫩梢不易断裂,成型需要10~20年时间,费工较多。但形态别具一格,还是会给人以一种新的艺术感受。

川派盆景的艺术特征

盆景艺术在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各地地理条件、文化发展和人民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5大流派,其中川式盆景是重要流派之一。

四川盆景以成都为中心,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传统的规则式,一种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自然式。创作方法是力求创新,不拘泥于一种风格。

川式盆景的特点是在山水盆景中不放置桥亭、舟楫、人物等装饰品。只用山石、竹、木,巧妙组合。《水万里》的艺术体验。制作树桩盆景时,以色彩斑斓的盆景艺术而著称。树形色彩斑斓,古朴雄伟,悬根悬爪,根系散落。尤其以花果盆景而闻名。常用的树种有罗汉松、海棠、冬梅、银杏、六月雪、金玉、虎刺、竹等。

通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川派盆景的艺术特征川派盆景传统造型形式有哪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川派盆景的滚枝式出枝是怎样做的

滚枝式:又分大滚枝式与小滚枝式两种,通常根据传统的习惯和树木的特性,不同的树种采用不同的枝式。一是小滚枝型:此种形式的蟠扎方法基本上与花枝平枝式相似,见枝蟠枝,所不同的是这种形式有立弯、斜弯和回曲三种枝。树顶为尖顶形,主干顶端不蟠枝盘。此型蟠成的枝盘组合成一个圆锥形树冠。从上往下俯视为椭圆形,整个树冠连成一个枝片。立弯枝是将主干或枝盘上的枝条,向上蟠扎,使之与主干并立,填补主干上没有枝的空处。立弯与主干并列,犹如副干,在树冠空虚部位蟠扎枝盘。斜弯枝是将着生在枝盘上的向上生长的直立短枝与向下生长的短枝,往旁边蟠1~2个弯子。由于弯子倾斜,所以称斜弯枝。又因弯子如悬挂的弓,故又称挂弓枝。回曲枝是在出枝蟠曲时,在出枝附近发生空缺,可将此枝条蟠曲回去,填补空白,这弯曲回去的枝条叫回曲枝。此型的要求是各出枝间的排列均匀或基本均匀,多余的枝条可以剪除,适用于观花的树种,如蜡梅、桃花、梅花、樱花、榆叶梅、郁李等。二是大滚枝型:此型的主干处理,用掉拐法与滚龙抱柱法。枝法是见枝蟠枝,所有的枝条均不剪除,所有的枝条都要蟠完。蟠枝时弯欹自由,主要是填平补齐,哪里缺就往哪里蟠。上、下、左、右均可蟠枝。惟一要求是树冠是一个枝叶均匀分布,没有空缺的圆锥形。叶的正面和枝的顶端只能向外,不能向内。从上向下俯视为椭圆形。此式适用于常绿阔叶树种和枝顶开花的树种。如杜鹃、山茶花、桂花等。亦可一盆两花或三花合栽,使其枝条交错蟠扎。如杜鹃花、白杜鹃、疏节夏花杜鹃三花合栽;红、白、粉三色山茶花及丹桂、金桂、四季桂的合并,就会显得更加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