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火车站到栖霞区和燕路368号有多远坐出租车大概多少钱
驾车路线:全程约5.6公里/打的约18元。
1.从起点向西北方向出发,行驶140米,左转
5.行驶380米,在第5个出口,朝红山路/和燕路方向,左后方转弯进入新庄立交桥
6.沿新庄立交桥行驶230米,直行进入红山路
7.沿红山路行驶2.3公里,过左侧的南京百通国际公寓约180米后,稍向右转进入和燕路
8.沿和燕路行驶920米,稍向右转进入和燕路
9.沿和燕路行驶6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南京栖霞区是市区还是郊区
栖霞区位于南京市主城北部,面积395.44平方公里(含长江水面),北起栖霞区龙潭街道马渡村东长江中心航道,与镇江市丹徒区、句容市接界;自马渡村沿便民河至龙潭街道,经东阳至漳桥一线,与句容市接界;再绕西岗果牧场南端,以灵山与南京市江宁区接界。
南以仙林街道、马群街道,与南京市江宁区、玄武区接壤。西以迈皋桥街道十字街起、至燕子矶街道与南京市鼓楼区毗邻。北从燕子矶街道渡师石起,绕八卦洲街道北,经栖霞街道,至龙潭街道马渡村,以长江中心线为界,与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隔江相望。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废分封而设郡县”,在其第五次东巡时,首置江乘县,此为栖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独立行政建置,治所在江乘村,即今西岗街道摄山星城。后至隋开皇九年(589年),江乘县“被裁分并入江宁、丹徒、句容三县”,前后历时近800年。
其间,东晋元帝司马睿于大兴三年(320年),在当时的江乘县境内寄设侨郡、侨县,以“安顿随其南渡之北方流民”,使之“流寓江左,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皆取与山东原籍相同的名字,分别称为南琅琊、南东海、南兰陵、南东平等郡以及临沂、怀德、即丘、丹都、开阳等县。
侨立郡县,起于东晋,定形于刘宋,齐梁稍有变更,至陈亡隋兴方告消亡,前后历时248年。唐上元二年(761年),江宁县更为上元县,栖霞地区属之。
五代十国,世事纷乱,吴天祐十四年(917年),上元县析为江宁、上元两县,栖霞地区分属江宁、上元、句容三县,至宋、元、明、清,大体如旧。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江宁、上元县,设南京府;民国2年(1913年),重置江宁县,栖霞地区均属之。
民国23年(1934年),划江宁县燕子矶和孝陵卫两个地区归南京市,成立燕子矶和孝陵卫两个乡区。民国31年(1942年),汪伪维新政府将燕子矶区改为乡区自治实验区。
民国34年(1945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废汪伪建置,改燕子矶乡区自治实验区为第九区,孝陵卫区为第十区。民国38年(1949年)1月,一度将八卦洲单设为第十四区,旋于当年6月废止。
参考资料来源:栖霞区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南京栖霞山怎么去方便
1、赏枫公共交通非常方便,有9条公交线路抵达或途径栖霞山景区:
2、138路(太阳城—栖霞)——栖霞站
3、206路(南京站北广场东—栖霞)——栖霞寺站
4、743路(江宁客运站—上坝)——栖霞寺站
5、197路(摄山新城—尧化门)——栖霞寺站
6、194路(龙潭—栖霞)——栖霞寺站
7、195路(隆昌寺—栖霞)——栖霞寺站
8、207路(南京站北广场东—上坝)——栖霞寺站
9、326路(经天路—栖霞)——栖霞寺站
10、327路(摄山新城—栖霞)——栖霞寺站
11、景点特色: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因寺中历代高僧辈出,广传佛教“三论”,而成为三论宗祖庭。其间梵宇重叠,气象壮观,与湖北玉泉、山东灵岩、浙江国清并称为我国“四大丛林”。
12、栖霞古寺,明代南京状元、著名学者焦竑曾经这样评点金陵寺院:“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栖霞寺位于栖霞山西麓,因山就势,坐东朝西,龙虎二山左右怀拥,南象山、北象山拱立寺前,形成了天然门阙。栖霞古寺创建于公元483年,历经千年朝政更迭、战火洗礼、自然风雨沧桑,屡建屡毁。乾隆南巡,大兴土木,曾在这里修建乾隆行宫,栖霞山与栖霞寺均因帝王驾临而增辉添色。可惜,规模宏大的栖霞寺又毁于咸丰年间的战火之中。民国八年,也就是1919年,宗仰上人矢志恢复这座六朝古刹,得到孙中山先生支持,并率先捐献1万银元,众人纷纷效仿。宗仰上人圆寂后,其弟子若舜上人继承他的遗志,四方奔走,直到民国二十五年,就是1936年才恢复到今天的规模。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之后,蒋介石、林森、冯玉祥等人都光顾过栖霞寺。现在的栖霞寺是南京现存历史zui古老的寺院,经历代高僧主持传灯弘法,这座三论宗的祖庭如今已是名扬中外,成为中国佛教四大丛林之一。而我们眼前的这座青瓦红墙、三门并立的宏伟殿宇就是栖霞寺的弥勒殿。大家抬头往上看,中门蓝底石匾上书“栖霞古寺”四个鎏金大字,是由民国抗日将领廖耀湘所书。两侧门匾上则分别写有“六朝胜迹”、“千佛名蓝”八个蓝底鎏金大字。殿门两侧是红色八字影壁,“阿弥陀佛”四个髹金大字,气度庄严。弥勒殿大门左右各有一座青铜象门兽,铜象象鼻上都卷持着一枚如意,象身上驮着仰覆莲,莲上放着一尊宝瓶,喻意着:太平(瓶)有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