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开元寺钟楼(正定开元寺门票多少钱)

正定开元寺钟楼的建筑特色

与须弥塔相对立的钟楼是二层楼阁建筑。高14米,砖木结构,一层四周为砖墙,门向西开。重檐歇山顶,平面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由上下2个单独的结构层组成,总面积 170平方米。

钟楼,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单层歇山顶式二层楼阁。进得门来,屋内正中有圆井,与二楼悬挂的钟口相对,大概起共鸣作用。顺北墙有楼梯直通二楼。二楼为木结构,四面各有门与四周木栏环台相通,楼上通风透光,遮阳避雨,大概这就保证了铜钟不锈、木架不朽。

铜钟悬挂于楼中心粗大木架上,钟高2.9米,口径1.56米,钟口厚15.5厘米。钟身无铭文,造型古朴,端庄大方。钟楼的钟与楼一体,重心在钟上,钟落则楼毁。偌大一口铜钟,悬挂在一座不起眼的钟楼上,千年不坠,可谓世界奇观。

下层斗栱雄大,建筑结构简练,柱、枋、斗栱制作手法基本保持唐代建筑特点。两山和后檐砌筑墙体。

前檐明、次间各开双扇板门,明间板门大于两次间。内外柱同高,柱有侧脚和生起。四角柱为素平方形柱础,其余檐柱和内柱都用莲瓣柱础。柱头卷杀,各间柱头用阑额联结,无普柏枋,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檐柱12根,小八角形。

内柱圆形。内外柱用乳栿和草栿相联。乳栿制成月梁形,曲线柔和,制作精细,梁的断面比近于1∶2。内外柱头均施斗栱,外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抄单栱偷心造,斗栱用材25.5×17厘米,结构简单。第一跳华栱与泥道栱相交,泥道栱上施 3层单材柱头枋,第一层柱头枋上隐刻泥道慢栱,第一跳华栱承托乳栿,乳栿头斫成第二跳华栱,华栱上不用令栱直接承托替木和橑檐榑,次间无补间铺作,明间补间斗栱隐刻在第二层柱头枋上为一斗三升。

内槽斗栱和外檐基本相同。斗栱上施峻脚椽和遮椽板构成长条形的天花,在天花板与楼板之间形成一个低矮的暗层。

上层梁架经后世多次重修已改为明清风格,柱叉在下层柱头斗栱上。檐柱比内柱高,不施斗栱,柱头无卷杀,内柱小八角形,柱上施斗栱。梁架七檩六架椽。上悬挂铜钟一口,高 2.6米,径1.55米。志书称铜钟为唐物。屋顶灰瓦,瓦条垒脊,两端置鸱尾。1988年钟楼落架重修,上层部分结构按唐代建筑风格进行复原。

正定开元寺钟楼的相关传说

1、铜钟和法船殿建在一起,这里有一个钟落船开的传说。正定开元寺的铜钟是从滹沱河上游冲下来的,是“公公”钟,“婆婆”钟还在山上,一遇山洪,婆婆钟就报警,公公钟便发生共鸣,正定的百姓赶紧聚众抗洪,确保一方平安。如遇大水,钟就落地,船便开出,人们就乘船逃生。虽然钟声悠扬,声震四方,但钟响钟落都与灾害相连,所以人们想听又怕听。

2、经常到正定,或在正定居住的人,都知道开元寺的钟楼,现在叫幸运钟。“开元寺的钟有多厚?”去过开元寺后有人可能会问。“一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量长度)”所有人都会这么回答。但这一拃的宽度是不定数,每个人的一拃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得到的答案会一样呢?这原因得从铸造这个钟的说起,在以前,滹沱河是常年流水的,不像现在,一眼望去都是砂子。每年的夏天雨水季节,滹沱河都发水,大水从上游铺天盖地滚滚而下,一到正定段决堤,为了防止水患,就铸造了钟,这钟本是一对,是用来报警用的。一口在开元寺,一口在井陉的山中。那时两口钟都有专人看守,当山洪爆发的时候,负责井陉的看钟的人就敲钟,开元寺钟随即也就响了,人们就知道洪水快要来了,于是就组织人看守河堤。现在井陉山中的那口钟已经不见了,只留下了开元寺这口钟。所以这钟铸造的特别精细。致于看不出厚度,那是钟沿的坡度流线过渡特别好。无论谁去用手量,一拃下去都认为到了边。这就是人们为什么都说钟有一拃厚的原因。

正定开元寺钟楼的考证之谜

1、为了解开当地流传的“钟坠楼毁”之谜吧,中国当代数学泰斗华罗庚教授,1952年春偕两名外国数学家专程来正定查看钟楼,每天早到晚归,滚得浑身泥土,历时八天多,从几何力学角度也没计算出楼的受力结构和钟的挂法之间的关系。华罗庚先生感慨万千,激动地说:“这个钟再重一点也不行,再轻一点也不行;这个楼的木质结构、长短粗细、辐射方向再差一点也不行。这样建起来,这样挂上去,恰巧钟的重量就一点也没有了,但它结实得好像打上一个非常奇妙的钉子。”华罗庚先生那时说,这是一道世界建筑史上、世界数学史上,至今未被后人算清揭示出来的数学几何力学题。又过了五十年,这道楼与钟之间存在的力学结构数学题仍无人破解。

2、1933年春四月,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冒着兵荒马乱的危险,考察了正定的古建筑,他称钟楼是他此行的意外收获。“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的1966年,受到批判的梁思成先生还十分关心钟楼的保护,他于5月16日上午急电正定文保所,让把钟楼的唐代板门拆下来保护好。

3、钟楼的始建年代未发现确切记载,但从建筑结构用材及制作手法分析,当为晚唐遗物。明、清均进行过修缮,1988年钟楼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进行落架复原性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