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历史故事
据出土文物考证,在战国时,刘公岛上就有人居住。旧传此岛为“海上刘氏别业”,故称刘岛或刘家岛、刘公岛。《元史》称刘家岛,《登州府志》、《文登县志》、《崇明县志》或称刘岛,或称刘家岛。一说刘公岛又名龙宫岛,因岛上原有龙宫庙。
①刘公系何时人尚无从考证。旧传刘公为汉朝皇族一支,东汉末年避战乱来此岛,传说岛上曾有魏黄初碑记。另据岛上居民传说:昔年有南船遇风,漂泊该岛,几濒于危。岛鲜人烟,遇老夫老母刘姓者搭救,并以食馈船上人,老人旋而不见。船人以为神仙,因感其救生之恩,遂为之立庙祭祀,称刘公庙。
②《威海卫志》记载:岛上有刘公、刘母祠,“瓦屋数楹,泥塑双像”。英国强租期间,迫岛上居民外徙,庙宇亦随移至码头区北沟。
刘公岛,位于中国东部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湾口,岛面积3.15平方公里,岛岸线长14.95公里。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明、清至解放前诸多海上战事发生于此,特别是甲午战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
岛上峰峦起伏,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率达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岛内人文景观丰富独特,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下至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1985年由封闭的军事禁区对外开放以后,已经成为知名的风景名胜区。
刘公岛的历史简介。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黄海之滨的威海湾内,面积3.15平方公里。刘公岛风景区是中日甲午战争纪念地,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岛风光历史文化遗迹于一体。刘公岛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汉代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又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岛上峰峦叠起,植物茂密,远望松涛翠柏,郁郁葱葱;近观鹿群结队,鸟语花香。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率达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关于刘公岛历史的简介
1895年2月3日,日本舰队排成单列纵阵,在威海港口外进行挑衅。上午10时,日本舰队驶往港湾南口,首先对刘公岛上的东泓炮台发炮轰击。这时,南帮炮台上被清军破坏的7门大炮已被日军修好,并被日军用来向刘公岛上的东泓炮台进行轰击。
海岸炮台与日本舰队一起,对刘公岛形成了夹攻之势。虽然战局对北洋海军极其不利,但北洋提督丁汝昌及广大将士并无惧意,拼死而战。双方炮战一天,日本军舰始终无法接近威海卫港口,最后不得已而退。
日军海陆夹击刘公岛没有奏效,便决定用鱼雷偷袭。但鱼雷偷袭北洋舰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2月3日,日军鱼雷艇偷袭未能得逞,只得败退而逃。
2月5日,日艇再次偷袭,击中了定远舰的尾部,舰体受到严重破坏,定远舰驶到刘公岛南岸海摊处搁浅。2月6日,日艇发射鱼雷,击中来远舰,
舰内30余人全部遇难。同时,练船威远号和差船定筏号也中雷沉没。当天下午日本联合舰队又对刘公岛发动海上进攻,经过激战,日本舰队再次被击退。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决心一举攻下刘公岛,全歼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各舰与刘公岛、日岛炮台进行还击。日军的旗舰松岛号、桥立号舰、秋津洲号、浪速号都中弹受伤,日本联合舰队遭此损伤,气焰为之一挫。而恰在此时,北洋舰队鱼雷艇管带王平等军心动摇,密谋逃跑。
王平一伙民族败类所制造的逃跑和叛变事件,不仅削弱了北洋舰队的实力,更影响了清军的士气,对刘公岛战斗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恶果,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由于援军久盼不至,刘公岛的形势更趋恶化。为了不让受伤的军舰落入日军之手,丁汝昌无奈于 2月9日,炸沉了定远舰,并在定远舰的中央要部装上棉火药,将其炸毁。 2月10日,誓与军舰共存亡的右翼总兵、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极度悲愤中自杀身亡,时年仅44岁。
2月17日上午8时30,日本联合舰队以松岛舰为首,其余舰只紧随其后,从百尺崖起航,列成单纵阵形,各舰高悬军旗,鱼贯自北口进,徐徐驶入威海港,10时30分,北洋海军10舰,都降下中国旗,而换上日本旗,刘公岛炮台也升起了日本旗。曾经一度威震远东的清朝北洋舰队,就这样全军覆没了。
1950年3月,人民海军不到一岁,新上任的海军司令员肖劲光风尘仆仆到了山东威海。为了过海到刘公岛进行设防考察,随行人员向当地渔民租了一条小船。途中,渔民见随行人员都称其“司令”,就好奇地问这是哪家的司令。
当得知这是新中国海军的司令员时,渔民不解地说:“海军司令还要租我的渔船?”肖劲光却语气沉重,对随行人员说:“记下来,1950年3月17日,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乘渔船视察刘公岛!”为此肖劲光大受刺激,当时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个样子给天下的人看看。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内,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汉代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又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
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率达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刘公岛北陡南缓,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1.5公里,最窄0.06公里,海岸线长14.9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处海拔153.5米。全岛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以黑松为主,多达2700余亩。
刘公岛为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及季风进退明显。但由于四面环海,地形复杂,形成了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具有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特点,与相似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冬暖、夏凉、春冷、秋温及温差小、风大、雾多、雨水充沛等特征。最佳旅游时间:夏秋两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