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不同点)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虎牢关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不同点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有什么不同之处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战役,它们有以下不同之处:

1.战役结果影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让曹魏集团从此走向强大;赤壁之战则打破了曹操想统一中国的梦想,从此中国形成三国鼎立的状态;夷陵之战重击了蜀汉集团,战役之后不久,蜀帝刘备在白帝城身亡,并暂时打破了长久建立的孙吴联盟,蜀国开始走向下坡路。

2.战役规模:从各方参战的兵力可以看出,赤壁之战的规模最大,三方参战兵力相加有25万人之多,而官渡之战与夷陵之战双方参战的兵力之和都各是16万人左右。

3.战役策略:夷陵之战中,陆逊充分利用夷陵地区的地形,死守关键的夷陵城和夷道,使刘备虽有大军,但不能通过,强攻又怕损失惨重,只能与吴军展开对峙。陆逊在长久对峙期间,抓住机会,结合天气变化和蜀军布阵情况,以火攻一举击溃蜀军主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采用奇袭战术,成功击败了袁绍的大军。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采用了火攻的策略,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总的来说,这三大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深远,它们的结果和策略都有其独特之处。

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有哪些共同点

官渡之战确立了北方的霸权,赤壁之战阻止了曹操的统一,夷陵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三场战役,影响了东汉末年政治势力的分布,确实了当时天下的局势。那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有哪些共同点呢?

共同点一:持续时间长,三大战役持续时间都超过一年。官渡之战从199年6月开始对峙算起,到200年11月结束,持续时间一年多。赤壁之战严格算起来有两场战役,一是发生在赤壁和乌林的水战,二是发生在南郡的攻防战,两场战役中间没有停留,曹操从赤壁败退后,孙刘联军一直追到南郡,所以算在一起。从208年12月曹军顺江东下算起,到209年曹仁退出江陵为止,持续时间将近一年。夷陵之战从221年7月刘备出巫山算起,到222年8月刘备退回白帝城为止,持续时间一年有余。持续时间一长,交战双方就变成一场消耗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是一种极大的负担,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

共同点二:谁发动战争,谁失败。官渡之战是袁绍发动的,因为不听从田丰和沮授的建立,袁绍想速战速决,当很多人认为袁绍会胜利的时候,袁绍却失败了,丢失了北方的霸权,在此战后7年内,曹操平定了整个北方。赤壁之战是曹操发动的,因为不听从贾诩先稳定荆州的建议,在占领荆州两个月后就发动赤壁之战,结果曹操失败了,此战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步伐,让曹操在有生之年,无法南下。夷陵之战是刘备发动的,因为不听从赵云的建议,赵动劝谏刘备:曹魏才是最大的敌人,刘备除了为关羽报仇,此战是带着夺回荆州的政治目的,结果刘备失败了,蜀汉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对外动战争。

共同点三:都是以弱胜强,或者看起来是以弱胜强。官渡之战袁绍军队有11万人,而曹操军队有5万人左右,曹操是以弱胜强。赤壁之战曹操本部沿长江顺江东下的军队有7万人左右,而另一路沿汉水南下的军队,由章陵太守赵俨监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路人马,也有7万人左右,孙刘联盟总兵力只有5万人,以周瑜为首的孙刘联军击败了曹操的长江水军,汉水曹军不战而退。夷陵之战刘备总兵力约有5万多人,加上后来参战的五溪蛮夷约有1万人,合计有近7万人。而陆逊的吴军约有5万人,算起来刘备也只比陆逊多了2万人左右,最后刘备战败,全军覆没,仅少数人逃回白帝城。

共同点四:三大战役都是争夺霸权的战争。官渡之战是袁绍与曹操争夺北方霸权的战争。赤壁之战是曹操与刘备、孙权争夺南方霸权的战争。夷陵之战是刘备与孙权争夺荆州霸权的战争。三大战役中,刘备是唯一一个参与三场战役的人,而曹操集团与孙权集团都只参与了其中的两场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对这三场战役进行评述.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评述: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

2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评述: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对曹操的人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它诸侯自然在政治正确性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不过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错过了战机。

3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评述: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望采纳

好了,关于虎牢关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不同点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