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式建筑特点
骑楼(在粤语中亦可引伸为露台),潮州人称为五脚砌,闽南语称亭仔脚,是具有浓厚的华南特色的中式建筑设计。建筑物一楼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现时的骑楼一般地下(一楼)用于经商,二楼以上住人。骑楼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徕生意。
骑楼早是从国外来的
1.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巴金《秋》序: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
2.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底下可以通行。许杰《我和鲁彦》:把这临马路的楼房,修理了一下,改作一字骑楼形式,租给人们,当作临时宿舍。《新华月报》1979年第6期:弄堂口上空,离头顶不太高的地方,悬挂着一座跨街骑楼。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各地。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骑楼: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骑楼的功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人行道,叫五_基。这个名称与东南亚(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渊源关系。骑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漳州城区和各县县城这种建筑不少,尤其是城区的厦门路、青年路、北京路,沿街均是骑楼,至今保存完整。
骑楼的功能,综合起来有下列五点:
1.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
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4.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
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反映了厦门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骑楼建筑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特点
1,骑楼建筑的平面特点和立面造型特征:传统骑楼建筑平面的基本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平面首层前部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后部为商店,二层以上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
在立面造型上,广州骑楼的总体风格可用中西合璧来概括,一般分为三部分:廊部、楼部、楼顶。廊部以梁柱式为多,也有少数为券柱式。梁柱式由横梁和柱式组成,带明显中西合璧的痕迹。其净高一般为4-6米,也有的高达8米。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两层以上为楼身,一般为住宅。楼身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临街墙面的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角、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西方的建筑装饰风格,加上多道腰线与线脚的融会贯通,使墙面层次清晰,富有变化。色彩则以当地盛产的贝灰的白色和调加的米黄色为主,色调淡雅,清新和谐,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骑楼楼顶建有山花和女儿墙。山花是在立面上的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是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上以上的位置。女儿墙图案相对简单,主要强调实用性。
2,广州骑楼建筑的分类:骑楼建筑总的立面造型特征为“中西合璧”,主要有中国传统式,以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还有零星保存;古罗马券廊式,以新亚大酒店为代表;仿哥特式,以爱群大厦为代表;仿巴洛克式,龙津西路有存;南洋式,万福路有存;现代式,以越华路的广州大厦为代表等六种形式。
骑楼式建筑特点是什么
1、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人行道,叫“五_基”。这个名称与东南亚(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渊源关系。骑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南洋风骑楼街区的肌理主要由临街商住两用的排屋构成,前店后屋,前街后弄。店前街宽8—12m,屋后弄宽仅2—3m。店屋面阔多在3m左右,宽的可达5—6m,进深大多纵贯整个地块,华南的闽、粤方言区称之为“毛竹筒”或“竹筒屋”,其间有多进的天井或廊院,实衍生自闽系、琼北民居的多进宅院。
2、骑楼楼体以2—3层为主,为适应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环境气候条件,遮避烈日风雨,在建筑首层置贯通的人行道——“骑廊”,相当于欧洲的“拱廊”,可全天候穿行其间。在闽语方言圈中,东南亚华侨称之为“五脚基”台湾称之为“亭仔脚”,宽度多在1.8—2.5m左右。
3、骑楼的结构形式有砖混、砖木、局部桁架等多种。承重墙多为大尺寸厚砖墙,墙基为石砌,内隔墙为较薄的砖墙或板墙;地面多为水泥面层,间有地砖或木地板;屋顶采用传统瓦坡顶与近代平顶组合的方式。
4、骑楼的造型一般不用正宗的欧洲柱式建筑或拱廊,而是青睐南洋风的乡土化变体,从整体到细部,基本没有什么西式的正宗“章法”可依循。立面二层及以上多以连续券装饰窗户、凹阳台,亦可见少量的凸阳台。窗楣券型有三角、半圆、四心圆,也有欧洲和伊斯兰的双心圆尖券。墙面砖雕和历次灰塑装饰中,多见中西混合的卷草、文锦、回形、如意等纹样及其几何化图案,有些还带有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盛行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
5、骑楼顶的女儿墙是南洋风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水平护拦,临街一面常做出挂绿釉的宝瓶栏杆;另一为变形的巴洛克式山墙,造型极丰富,一楼一模样,墙面上部开有圆形、长圆形等形状的风洞,在海口夏季风速最大可达40m/s以上的气候条件下,可大大降低风压对巴洛克山墙造成的破坏。
骑楼是什么
骑楼,在粤语中亦可引伸为露台,潮州人叫作五脚砌,闽南语叫亭仔脚,是拥有浓厚的华南特色的中式建筑设计。建筑物一楼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仿佛二楼骑在一楼上面,故叫骑楼。现在的骑楼通常一楼用于经商,二楼以上住人。骑楼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揽生意。
骑楼有哪些建筑特点
骑楼有哪些建筑特点
骑楼有哪些建筑特点,骑楼的样式有很多,不同的样式其特点都是不同的,如:
1、仿巴洛克式
仿巴洛克式骑楼一般来说会采用巴洛克式装饰比较多,且大部分都是用在山花和女儿墙上装饰。
2、现代式
现代式骑楼大多数是建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跟传统相比起来,更多以简洁为主,还有功能性更强。
3、仿哥特式
仿哥特式是比较少见一种风格,它的里面有垂直,且还会设有哥特窗,那么它的底层廊大部分是模仿了哥特式这种建造。
4、南洋式
南洋式骑楼有着独特的的样式,主要就是从它的女儿墙上面多出一个或者是多个圆形或者是别的形状的洞口,这种设计还可以防台风,同时也是对建筑物的负荷一种减少,所以说也就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建筑,带有一种艺术形态。
5、古罗马券柱式
古罗马券柱式骑楼一般来说它的底层都是带有一些券柱,且这种券心处也是用了一种漩涡装饰,给人看起来十分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