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米兰昆德拉布拉格之恋的一些知识点,和布拉格之恋主题曲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米兰昆德拉的媚俗
米兰·昆德拉的书中满是机智、幽默、深刻的妙语,《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也如此。这本书的意蕴极为丰富深厚,是他最畅销的书,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昆德拉痛恶人类的媚俗,但也清醒地指出“媚俗”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境况,是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血脉相通的,是无法根治的。任何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便难免媚俗,便必定媚俗,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媚俗者。
“媚俗”可以是一种态度,也可以是一种行为。媚俗,即对他人的评价的需要,对他人的赞许的需要。他人的眼光仿佛就是一面镜子——当然是一面哈哈镜,而“媚俗”即在这面镜子面前搔首弄姿、扭捏作态,欣赏着镜子里的自己,并且以为那是真实的自己。
人对事业的追求,也可视作是人的一种媚俗。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为了他人的目光而追求事业的,都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羡慕或崇拜而追求事业的。对事业的追求,即是渴望在生活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一些的角色;对事业的追求,即是追求在他人的眼光——这面哈哈镜——里面看到自己显得高大伟岸。
而米兰昆德拉的认为,活着,就应该生活在真实中,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感受,而不应该愚蠢的把唯一的生命献给所谓的事业,不应该让生命受任何一项事业的束缚。至于理由是:生命只有一次,这唯一的一次生命应该珍惜,而珍惜的最佳方式便是顺应生命自身的需求,实际上生命不被任何外在的事务所奴役。理由相同而结论则相反。
托马斯不追求事业,只追求生活在真实中。追求生活的真实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意味着对媚俗的反抗,意味着一种拒绝、一种抗议,因而也便意味着放弃那些被世俗认为是最宝贵的东西——这当然需要非凡的勇气。
人们常视那种一心追求事业的人为有毅力有恒心的勇士。其实,在一心追求事业的人中,有些人也许恰恰是最软弱最悲怯的。他们的软弱和悲怯,表现在他们根本就没有勇气不追求事业,表现在他们根本就没有勇气反抗媚俗,表现在他们根本就没有勇气追求生活在真实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人才是真正可怜的懦夫,是可怜的庸人。
培根在《论赞美》中说过:“名誉恰似一条河流,能把轻的、空的东西浮起来,让重的、实的东西沉下去。”对名声的追求便意味着追求生活在虚空中,意味着追求一种轻飘的空幻的生活,而抛弃生活中真正沉实、厚重、有分量、有价值的东西。
什么是布拉格式的爱情
布拉格式指得是一种浪漫唯美,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或服饰风格,也有人用布拉格式来形容爱情,所谓布拉格式爱情,该是迷茫与激情,浪漫于伤痛共存的爱情。布拉格之恋是个很有名的电影,也叫布拉格的春天,改变自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面的爱情很疯狂,很迷乱,满是谎言与怀疑,但最终喜欢勾引各色女人的医生,还是为一个女人所掌控,心甘情愿的与她厮守,并最终因雨天里的车祸死在了一起。作者在结尾写到,能与心爱的人死在一起,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有哪些关于布拉格这座城市的小说值得推荐
这一刻首先想起的,当然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捷克的一个特殊时期,医生托马斯与他所爱的特丽莎、萨宾娜的爱情故事,而爱情的背后是布拉格的巨变,是布拉格的事件导致的背叛、伤害以致最后的死亡。与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之失重相对应的,是这座古老城市的沉重,那个特殊时期的沉重。托马斯以始终警惕“媚俗”来抗衡时代的玩笑,而布拉格以自身的沉郁风格来抗衡权力和暴力的蹂躏。这座城市的伟大并非来自它曾经承载的权力,而在于那些为它死去的年轻的幽灵。
更深层的关于布拉格的小说,是卡夫卡的《诉讼》(又译作《审判》),约瑟夫.K.这个带有卡夫卡自况的、无辜收到指控的人,昼夜奔走在不知在何处开庭的法院、无数隐藏着可能与“法”相关的人的城市迷宫,这一切都来自布拉格建筑与布局,那种奥匈帝国特有的阴森和迷失感。最后,K.被带到一个城外荒无人烟的采石场被处决,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被诉以什么罪名,也不知道是哪条法律把他定的死刑。
最后推荐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虽然故事只是发生在废品回收站,但却是人类文明的隐喻,回收站打包工汉嘉不断从废品中抢救出书籍,抗衡的是那个“焚书坑儒”的文明反对者。布拉格是世界的凝缩,废品回收站是布拉格的凝缩,炮声轰隆之际,一个人在拥抱着他救出来的书,抵御着时代的崩坏。“那时候我已在内心找到了力量,使我能目睹不幸而漠然处之,克制自己的感情,那时候我已开始懂得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有多么美。”
布拉格印象是什么
节奏挺慢的一座城市,处处都有历史的印记,适合住一段时间写个回忆录什么的,也有一些美食,消费比国内一线城市要低不少。总的来说去过一次还想再去的那种城市,估计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
关于米兰昆德拉布拉格之恋,布拉格之恋主题曲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